当红色记忆与青春步伐相遇,当爱国情怀与实践行动碰撞,一场跨越五省、纵贯百年的红色探寻之旅,便在这个夏天落下了生动注脚。
2025 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吉林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星火赓续・爱国力行”实践团秉持“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初心,五名成员分赴河南、内蒙古、安徽、浙江、广东五处红色地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场景中,开启沉浸式学习与实践,用脚步丈量革命历程,用行动传承精神火种,让“行走的思政课”绽放出别样光彩。
01 广东黄学增红色教育基地:体悟 “唤醒民众” 的农运初心
李玮淇同学在黄学增故里,追寻这位广东农民运动领袖的革命足迹。她系统学习黄学增组织农运、唤醒民众的事迹,并结合当地实际,思考当地的红色文化发展建议,让百年前的 “农运初心” 对接当下的乡村需求。
“黄学增说‘要让农民站起来’,如今我们要让乡村富起来、强起来,这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李玮淇的实践报告里,满是对 “红色资源赋能现实” 的思考。
02 内蒙古满洲里国门景区 & 红色展览馆:筑牢 “国土神圣” 的边疆意识
站在满洲里国门前,姜九如同学真切感受到 “国家主权” 的重量。这里不仅是边境口岸,更是国防教育的生动课堂。她向游客介绍国门的历史变迁 —— 从初代木质国门到如今的现代化口岸,每一次升级都是国家发展的缩影;在红色展览馆,她梳理边境抗战事迹,协助开展 “国门宣讲”,普及边防法规与国家安全知识。
“有位老人指着国门说‘我年轻时在这里戍边’,那一刻,‘家国’二字有了具体的模样。” 姜九如说,这次实践让她对 “边疆稳定” 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也更坚定了 “守护家国” 的责任感。
03 东进序曲,抗日首捷——蒋家河口战斗遗址及纪念馆
踏入蒋家河口,团队成员便站在了一个伟大历史的起点。这里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的第一场胜仗所在地,打响了震惊中外的“蒋家河口战斗”。1938年5月12日,就在这里,新四军第四支队打响了东进抗日的第一枪。
高文娴同学走进遗址与纪念馆,穿越回1938年那个烽火连天的初夏,感受新四军将士出师即捷的英雄气概。纪念馆不仅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完整再现了这场“开门红”战役的决策过程、战斗细节与辉煌战果,更深刻阐释了其历史意义:它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宣告了华中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
这段“开门红”的历史将生动再现,深刻展示它如何极大地鼓舞了江淮军民的抗战信心,奏响了华中敌后抗日的雄壮序曲。这是一次对理想信念的深刻洗礼,让我们共同缅怀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长眠于青山之间的英魂。
04 巍巍桐柏山,血色英雄魂——桐柏革命英雄纪念馆
巍巍桐柏山,不仅是千里淮河的源头,更是一座用热血与信仰铸就的革命丰碑。本纪念馆以宏大的视角,全面展现了桐柏地区自1925年党组织建立以来,长达二十余年风雷激荡的革命斗争史。
从土地革命的星火燎原,到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再到解放战争中震惊全国的“桐柏三军会师”与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峥嵘岁月,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这里徐徐展开。
馆内运用大型声光电沙盘、历史影像、珍贵文物和互动设施,让人沉浸式体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的雄才大略和桐柏英雄儿女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参观于此,舒子涵同学仿佛置身于“三军会师”的辉煌时刻,被刘邓大军千里挺进的雄才大略所震撼,更能深切体会革命先辈们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桐柏精神”。
05 他们的镜头,新中国的曙光——徐肖冰侯波纪念馆
如果说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那么徐肖冰和侯波夫妇,则是用镜头为新中国诞生与成长留下最直观、最珍贵影像记录的“书写者”。这不仅是一座纪念馆,更是一座承载着新中国诞生与成长的影像宝库。这座纪念馆珍藏并展示着这对红色摄影伉俪毕生的艺术精华。
徐肖冰、侯波这对“红色伉俪”用他们手中的相机,为我们记录了开国大典、领袖风采、战争前线与和平建设的无数永恒瞬间。更令人动容的是,大量从未公开的领袖生活照,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亲切、质朴、鲜活的一面。
在这里,团队成员王虞玮透过一幅幅定格的经典,近距离感受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真实生活瞬间,犹如翻阅一部立体的新中国早期历史相册,在光与影的艺术中,完成一次与历史的深情对话,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见证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珍贵历史表情。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从黄学增教育基地,到满洲里国门、蒋家河口战斗遗址,再到桐柏革命纪念馆、徐肖冰侯波纪念馆。“星火赓续·爱国力行”实践团的成员们亲眼见证了无数革命志士和爱国群众的挺膺担当与无私奉献,让“爱国教育”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行动,强化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爱国主义成为青春成长的鲜明底色。作为吉大青年学子,团队成员表示,必将把此次社会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为前行的动力,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忠诚坚定的爱国者,以红色为魂、实践为翼,在传承基因中坚定信念,在锤炼本领中践行担当,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芒!
撰稿:舒子涵